蓄势待发 云南花卉出海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 “出海”专题
原创 周静媛 中国花卉园艺 2025年11月19日 10:01 北京
作者 | 周静媛
2025年8月1日,中共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云南省商务厅、国家税务总局云南省税务局和昆明海关等5部门和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优化税收征管服务促进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产品出口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从搭建平台、优化服务和健全机制三个方面支持花卉等农产品出口,对优化税收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出口试点等环节给予财政和政策支持。面临欣欣向荣的花卉产业发展与国内花卉行情相对走弱的矛盾,开拓国际市场迫在眉睫,花卉走“出海”之路势在必行,同时面临偌大的国际花卉市场,“云花出海”后劲足,潜力大。
“云花出海”具备优势条件
云南是我国花卉生产聚集区,全省花卉种植面积195万亩,其中鲜切花面积35万亩,产量206亿支;盆花种植面积14.9万亩,产量10.4亿盆。随着通关便利化的推进,对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地的花卉出口业务将越来越活跃,出口潜力不断释放。

▲斗南花卉市场一角
云南具备开拓国际市场的优势条件。初步统计,昆明斗南花卉市场日均交易117类、1600多个品种,形成了成熟的产地型、批发型交易为主,电商等新零售为重要补充的庞大花卉市场交易体系。传统批发市场具备了完善的检验检疫、报关报检、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跨境电商服务能力和水平已满足开拓国际市场的条件,货源采购、质量检测、包装、售后、信息服务已完备,可高效便捷服务国际市场。在现代拍卖、传统批发、电商交易等多种类型交易方式不断发展的现状下,云南全省有标准化采后处理车间832个、冷库30万立方米,昆明花卉市场周边已有各类企业、经营户2200多家,发货商及物流企业1000余户,关联10多万户花卉种植户,供货品牌近12000家,花卉经纪人1万余名,服务全国花卉批发市场和35万多家花店。2024年依托中老铁路,花卉出口额时效提升50%,运输成本降低30%,有效推动了花卉出口。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至今,部分品种已形成规模优势,具备向海外稳定持续供给的能力。如以玫瑰、康乃馨、百合、洋桔梗、绣球等为主的鲜切花,以玫瑰、蝴蝶兰、大花蕙兰为主的盆花,甚至以永生花为主的加工花卉,在世界花卉中占据明显规模优势。云南玫瑰种植面积占全球玫瑰主产区的半壁江山,大花蕙兰盆花年产量超过650万盆,占世界的80%左右,蝴蝶兰、玫瑰等盆花供应量也逐渐占据重要位置,完全能满足出口市场需求。

▲切花玫瑰生产基地
云南鲜切花出口占全国四成左右,排名全国第一。目前,东南亚地区和日本、韩国是云花销往海外的中心市场,中东、中亚地区是次中心市场。除鲜切花外,以大花蕙兰为主的年宵盆花也成为海外市场的主打产品。近5年来,每年销往越南的大花蕙兰盆花在100万盆左右,这些产品几乎全为云南生产。随着云南周边的越南等国花卉种植规模的快速增长,其对种苗、技术及配套产品需求增大。近几年,云南一些有多年种植经验的生产商,开始把生产基地放到国外,利用当地较为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投资花卉产业,如越南北部就不少中国人前往种植百合和玫瑰。
面临的困难问题
与荷兰等国相比,我国花卉产业在单位面积生产效益、物流服务水平、生产技术及其配套设施设备制造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以玫瑰为例,在单位面积生产效益上,荷兰亩产量超10万支,亩收益超26万元,而云南玫瑰切花亩产量仅为荷兰的1/2,亩收益不到荷兰的1/3。在生产经营主体能力方面,标准化、规模化企业较少,花卉产品主要由分散的花农和个体生产,缺乏国际知名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获得大规模、稳定持续海外订单的能力不强。

▲非洲菊基质栽培
眼下,我国已具备生产各类花卉产品资源、技术条件,可以说只要有收益,完全有能力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抛开种源和品种等科技创新端,市场端是产业提质增效最薄弱关节,广大种植户营销意识不强,主动开拓市场的能力和动力不足,花卉营销队伍较弱,相比其他行业,花卉品牌策划队伍缺乏。与此同时,产业政策、财政资金大多倾向于种植端,投入市场开拓的资源配置不均衡。

▲康乃馨种苗生产基地
自主研发花卉新品种总量较小,虽然云南自主培育的‘金辉’‘红唇’等玫瑰切花新品种推广比例占10%~15%,高于国际水平,但绝对总量较少,且新品种更新速度远远慢于市场需求速度,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强力支撑。2024年云南省种苗、种球及种子出口额0.33亿元,仅占花卉出口总额的3.6%。优质种苗规模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谈何打开国际市场?而在优质种苗的供应上,七八年前,个别大花蕙兰和杂交兰种苗生产商因种苗生产环节的问题造成的种苗质量下降的影响至今还未缓解,导致相关成品价格下跌。
助推“云花出海”的对策建议
加大花卉科技创新力度,为“云花出海”提供科技支撑。一是加大品种资源引进。面对生产者对花卉新品种需求迫切的实际,充分利用好进出口免税政策和越来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环境,依托完善的产业基础及众多外资企业资源优势,持续加大与国外育种商合作,引进适合本土生产和市场需求的新奇特品种,开展试种推广。二是充分利用本土丰富的种质资源,加大品种杂交育种、野生资源驯化,为新品种选育提供保障,为种苗生产提供种源基础。三是集成种植环节先进适用的技术、管理模式,形成可复制、能向国际市场推广的成套技术模式,向技术创新要效益。四是加大对相关配套设施设备的研发,结合AI技术、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应用,为云花出海提供先进的后备科技力量。
制定“云花出海”计划,加大市场营销。依托“一带一路”等政策条件,政府及其部门整合政策和资金等资源,鼓励“头雁”企业、合作社、民间组织和在海外有资源的机构,多种方式开展国际营销活动,鼓励和支持生产经营主体拓展海外市场,重点开拓南亚、东南亚、中亚、中东及其他新兴市场。比如,建设海外仓与跨境冷链物流网络,鼓励花卉优势产区牵头引进整合国内外资源,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扶持电商建立完善产地集货仓,加快建立“海外仓”,推动跨境电商业务。
丰富产品类型,生产能满足不同需求的花卉产品。针对出口产品仅以鲜切花为主的情况,一方面考察海外市场,摸清需求,提出全面打通海外销售渠道的解决方案,研发大花蕙兰、蝴蝶兰切花来开拓高端市场;另一方面,给予通关便利化政策支持,加大盆花、绿植对以越南、缅甸为主的东南亚的出口规模。此外,按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开发和生产以鲜切花(叶、枝、果)为原料的永生花产品种类和生产量,以及以食用玫瑰、万寿菊等品类为主的精深加工产品种类和生产量,开拓精深加工花卉产品出口市场。
培育花卉文化产业,形成独特多元的花旅文化品牌。学习借鉴日本、荷兰等国外发展经验,抓住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机遇,充分发挥花卉文化旅游功能,打造集生产和赏花一体的精品线路、鲜花小镇等文旅项目,举办花卉旅游节、推介展示等活动,打造一批知名“赏花旅游目的地”,提升云花在不同人群中的知名度,以花卉文化旅游品牌促进花卉出海。